在中国过去的四十年里,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,数以百万计的人摆脱了贫困,中国也经历了人口和流行病学的快速转变。以预期寿命、儿童死亡率、疾病概况和危险因素衡量的总体人口健康,已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根本的变化。前不久,世界顶级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发表了题为《1990-2017 年中国及其各省份死亡率、发病率和危险因素:2017 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》的研究报告,揭示出中国过去三十年间从传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“戏剧性转变”。该研究横跨1990至2017年,填补了在理解中国地方卫生问题方面的重大空白。

 

 

img1

 

 

研究报告指出,1990年-2017年,不同疾病带给国人的负担已经发生巨大变化,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已经取代了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,当前中国人五大死因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肺癌、肝癌、中风以及缺血性心脏病。

 

 

令人意外的是,三十年始终如一霸占榜首的并不是我们闻之色变的癌症,而是中风。调查表明,中国是全球中风发病风险最高的地方,居民中风的风险率达到了39.3%,同时,中国男性的中风发病风险也是全球男性中最高的,超过了41%。

 

 

img2

 

 

提到中风,想必大家对它的症状并不陌生,比如身体一侧不受支配、头痛头晕、口齿不清、嘴眼歪斜等等这都是中风常见症状。

 

 

事实上,中风真正的医学名称叫“脑卒中”,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,是指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成的脑功能损失,是世界上的第二大致死疾病。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为中风而死亡,还有更多的人因为中风永久性残疾。

 

 

这种毁灭性的疾病常常毫无征兆地发生,令患者突然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。中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,由血栓或栓塞所造成的缺血性中风占85%,由大脑出血造成的出血性中风占15%。预防中风一直是公共医疗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 

 

img3

 

 

McMaster大学PHRI的研究人员发现,全世界90%的中风取决于10个可改变的因素。不过,这些风险因子的作用大小存在地域差异,可能影响各地制定的中风预防策略。

 

 

“这项研究是在全球主要区域和关键人群中寻找中风的风险因子,”PHRI的Martin O'Donnell教授介绍道。“我们确认,90%的中风病例与10个可改变的风险因子有关。高血压在各地都是最重要的一个中风风险因子,也是减轻全球中风负担的关键靶标。”

 

 

研究显示,排除高血压会使中风人数减少一半(48%)。如果大家都积极进行体育运动,中风人数会减少三分之一(36%)。健康饮食能让中风人数减少五分之一(19%),戒烟能让中风人数减少12%。

 

 

排除心血管因素、糖尿病、饮酒、压力和脂肪因素,中风人数会分别减少9%、4%、6%、6%和27%。 其中不少风险因子是相互关联的,比如肥胖和糖尿病。

 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风险因子在不同地区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。举例来说,西欧、北美和澳大利亚人的中风有40%归因于高血压,而这个比例在东南亚是60%。酒精在西欧、北美和澳大利亚起到的作用最小,在非洲和南亚作用最大。而缺乏锻炼在中国影响最大。

 

 

img4

 

 

心律不齐或心房颤动在所有地区都与缺血性中风有显著关联,但在西欧、北美和澳大利亚影响更大(相比于中国和南亚)。不过,这十个风险因子的总体重要性在各个地区都是差不多的。

 

这项研究有助于根据不同人群制定预防中风的干预策略,比如展开更好的健康教育,减少吸烟者,提供更便宜的健康食品、高血压药和血脂紊乱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