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于2018年9月发布了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数据《全球癌症报告》,提供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36种癌症的发病率、死亡率等相关数据。
数据显示,2018年有57.2万人新诊断为食道癌,50.9万人死于食道癌。根据WHO数据,中国患病率和死亡率排在全球第五位;但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,食道癌新发和死亡患者的人数占全球的55%左右。
亚洲各国的年龄标准化食管癌患病率(AC、SCC为食管癌的两种分型,
蓝色为女性,红色为男性),中国的患病率整体上远比图中其他亚洲国家高
食管和胃这两个与饮食关系最近的器官,让中国人爱得最深,也伤得最重。从数量上看,全球食道癌患者有一半都在中国,而与中国相邻的日本、韩国等国家,食道癌发病率并不高。从发病率来看,食道癌是中国人的第三大癌症,仅次于肺癌与胃癌。为什么食道癌偏爱中国人呢?
热饮是IIA类致癌物
据一项发表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上的伊朗研究发现,热饮会导致食道癌风险增加。与温度在65℃以下的茶水相比,65-69℃的茶水会使食道癌风险增加2倍,70℃甚至高于此温度的茶水则会使食道癌风险增加8倍。将茶水倒入杯中时,不到两分钟就直接将其喝下的人,比那些过了四五分钟或更长时间再喝的人,食道癌风险高5倍。
在世卫组织的评估中,非常热的饮料被列入了2A级(很可能致癌),与之被列入同一类的有高温油炸食品和高温油烟等。
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医学和科学顾问Martin Wiseman教授解释道。伊朗很多人在喝茶的时候还经常使用金属吸管,这样让高温度的茶水一下子就到达咽喉,这有可能导致食道发炎。而发炎与癌症有一定的关联,因为它增加了食道里面异常细胞的风险。
然而,在英国,这种风险却几乎不存在。因为英国人倾向于将茶放一放,凉一会再喝。并且,他们会在里面加牛奶,这样就使茶水温度降低,从而抵消了高温导致食道癌的风险。不是说吃得烫就会得癌,而是吃烫的多了会增加致癌风险。
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盖着柔软的黏膜。正常情况下,口腔和食道的温度多在36.5℃-37.2℃,能耐受的高温也只在50℃-60℃。当口腔感觉到很烫时,温度大多已在70℃左右。
经常吃烫食的人,口腔已经习惯了高温。在食物温度很高的情况下,也不觉得烫,但实际损伤已经存在。在接触到65℃以上的热食、热饮时,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。受伤了,组织细胞便开始新生。但如果经常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,会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,从而增加食道癌变的风险。
进食过烫、暴饮暴食、三餐不定时等习惯,造成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、机械性胃粘膜损伤、胃液分泌紊乱等增加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。饮酒和吸烟是诱发食管癌的两个危险因素,而中国恰好就是烟酒大国。
东亚人群约有36%的人“喝酒上脸”,只喝一点点也会面部潮红、恶心头痛,这种反应主要是因为ALDH2缺乏,这也是传说中的“亚洲人红脸综合症”。因为缺乏ALDH2这种酶,所以没办法代谢酒精在体内生成的致癌性物质乙醛。东亚人的这种体质,可能也是造成食管癌高发的原因之一。
喝酒上脸的人,更应该限制饮酒而不是硬撑,或是异想天开地想要少量多次地“锻炼酒量”,因为这不仅容易猝死,还容易长远地增加患癌的几率。
对于食管癌来说,喝少量的酒还不至于太过危险。但是烟酒不分家,四川省的一个调查研究发现,如果又烟又酒,那么罹患食管癌的概率将会是同龄人的8.86倍。
在我国,近90%的食道癌患者为鳞癌食道癌,细胞型态超过九成以上都是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,而腺癌占的比例仅约一成;这一点跟欧美国家大大不同。
最近十几年来,在欧美国家的食道腺癌发生率急速增加,腺癌的比率已经占全部食道癌患者的60-80%。但在亚洲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。两种细胞型态肿瘤分布的位置略有不同:腺癌的位置,会比较靠近食道及胃的交界处;而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分布遍及整段食道,以食道中段最常见。
食管癌是一种隐匿而凶险的疾病。早期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,大多数病人都是因为感觉吞咽困难去就诊,一旦确诊往往发现肿瘤已经大到压迫挤占食道,那时候便已是晚期。
食道癌的发生,除了跟抽烟、喝酒、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之外,之前曾经得过头颈部癌症的患者更应特别小心防范。